芯片商为抢市场拼了!英伟达砸1000亿买OpenAI股票,AMD白送股权
不到一个月时间,OpenAI跟英伟达、AMD、博通签了一堆协议,要买至少1000万颗处理器。
这些芯片的总功率是26千兆瓦,相当于20多座核反应堆的发电量。
听起来很夸张,可更夸张的是钱的问题。
OpenAI预计2025年的营收大概是130亿美元,每年还在亏损几十亿,预计到2029年才能盈利。
就这么个财务状况,它订购的芯片价值数百亿美元。
金融咨询公司D.A. Davidson的分析师吉尔·卢里亚说得直白:"他们需要数百亿美元才能兑现这些承诺。"
这笔钱从哪儿来?OpenAI拒绝透露。
公司总裁格雷格·布罗克曼接受CNBC采访时提到了"各种机制",然后就没下文了。
英伟达答应在未来几年内花1000亿美元收购OpenAI的股票,
这笔新资金能帮OpenAI承担部分芯片成本。这个交易听着还算正常,毕竟英伟达是要拿股票的。
AMD的操作就奇怪了。它同意送给OpenAI价值可能高达数百亿美元的股票,没有任何对价,没有交换条件。就是白送。
吉尔·卢里亚说:"这是另一种不健康行为的例子。AMD为了销售其人工智能芯片,不惜一切代价。"
为什么芯片商愿意这么干?因为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太火了。英伟达现在基本垄断了这个市场,AMD想分一杯羹,得拿出点特别的东西来。送股票就是它的招数。

可这招数有风险。你送出去的是真金白银,收回来的是未来可能值钱的股票。OpenAI要是崩了,这些股票就是废纸。
展开全文
最近"投机泡沫"这个词越来越常见。有人拿它跟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比。那时候大家疯狂投资互联网基础设施,尤其是电缆,可互联网流量还不发达,投资规模远超实际需求。结果泡沫破了,一堆公司倒闭。
现在的情况有点像。OpenAI订购的芯片能产生26千兆瓦的算力,这算力能干什么?训练更大的模型,提供更多的AI服务。可现在的需求能消化这么多算力吗?
哈佛大学金融学教授乔什·勒纳说:"这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同,因为显然,人们对多种形式的人工智能存在真实的需求。"
真实需求确实存在。ChatGPT现在有超过8亿的周活跃用户,这数字在软件行业算是增长最快的之一。企业也在用AI提高效率,个人也在用AI写东西、画画、编程。
问题在于,这需求增长的速度能不能跟上OpenAI的投资速度。OpenAI赌的是未来几年需求会爆炸式增长,到时候它提前布局的算力就能发挥作用。要是赌错了,这些芯片就是沉没成本。
竞争对手在干什么
OpenAI的竞争对手,比如谷歌和Meta,每年都能创造数百亿美元的现金流。它们有钱,投资AI的时候不用担心资金链断裂。
谷歌有搜索业务,Meta有广告业务,这些都是摇钱树。它们可以拿这些钱慢慢投AI,试错成本低。
OpenAI没有这样的基础。它的主要收入来自ChatGPT的订阅和API服务,这些收入还不足以支撑它的野心。它要想跟巨头们竞争,就得找到别的办法弄到钱。
跟芯片商换股票,就是它的办法之一。这招数有点像饮鸩止渴。你现在拿到了芯片,可未来要用股权偿还。要是公司发展得好,股权值钱,这笔交易就划算。要是公司发展得不好,股权贬值,芯片商就亏了。
可对OpenAI来说,它没得选。它要是不赌一把,就会被竞争对手甩在后面。

*山姆·阿尔特曼在想什么
研究公司伯恩斯坦的分析师斯泰西·拉斯贡写道,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·阿尔特曼"有能力让全球经济陷入十年混乱,也有能力带领我们走向一个理想国。目前,我们尚不清楚最终结果会如何。"
这话说得挺狠。阿尔特曼要是赌对了,OpenAI就能成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提供商,所有人都得用它的服务。它就能像今天的微软、谷歌一样,成为科技巨头。
要是赌错了,OpenAI就会背上巨额债务,最后可能被收购或者破产。投资者损失惨重,芯片商拿到的股票也变成废纸。
阿尔特曼之前就干过类似的事。他创办OpenAI的时候,就是想做出通用人工智能(AGI),这目标当时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。可他坚持下来了,ChatGPT的成功证明他的方向是对的。
现在他又在赌。赌的是未来几年AI需求会爆发,赌的是OpenAI能在这波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。
华尔街怎么看
华尔街现在还在给OpenAI投钱。它的最新一轮融资估值是1570亿美元,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之一。
投资者为什么愿意投?因为他们看到了AI的潜力。ChatGPT推出两年,用户量就超过8亿,这增长速度在科技史上都罕见。投资者觉得,只要OpenAI能保持这个增长速度,未来肯定能赚钱。
可也有人担心。金融研究公司CFRA的分析师安杰洛·齐诺说:"问题在于他们缺乏收入来源,这使得传统融资变得非常困难。"
传统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。这些方式要求公司有稳定的现金流,能按时还钱。OpenAI现在每年还在亏损,根本没法走传统融资的路。
所以它只能靠股权融资,拿股票换钱。投资者买的不是它现在的盈利能力,买的是它未来的潜力。
这种融资方式风险很高。要是公司发展不如预期,股票就会贬值,投资者就亏了。可要是公司成功了,股票升值,投资者就能大赚一笔。
华尔街现在还在赌OpenAI能成功。它们的钱已经做出了选择。

这笔账到底怎么算
OpenAI订购的芯片总功率是26千兆瓦。这些芯片要消耗多少电?一座核反应堆的平均发电量大概是1千兆瓦,26千兆瓦就相当于26座核反应堆的发电量。
这些电从哪儿来?OpenAI没说。可这肯定是个大问题。现在全球能源都紧张,AI公司大量消耗电力,已经引起了环保人士的关注。
OpenAI要是真的把这些芯片都用起来,它的电费会是个天文数字。它现在连盈利都做不到,怎么付这笔电费?
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质疑这笔交易的可行性。你订购了这些芯片,可你真的能用得起吗?
还有个问题是芯片的利用率。你买了这么多芯片,能不能让它们一直保持高负荷运转?要是有一半时间芯片是闲置的,那就是浪费。
OpenAI现在的用户量是8亿周活跃用户,这个数字已经很大了。可它要用上1000万颗芯片,用户量得增长到多少?
乔什·勒纳说得对:"这确实是一个难题。如何在巨大的未来潜力与预期收入的投机性之间,做出抉择?"
预见雪崩还是制造泡沫
OpenAI的策略可以总结成四个字:预见雪崩。它赌的是未来几年AI需求会像雪崩一样爆发,到时候谁有算力谁就能赢。
这策略听起来挺合理。科技史上确实有类似的例子。亚马逊在早期大量投资云计算基础设施,那时候云计算市场还很小。可它坚持下来了,现在AWS是它最赚钱的业务之一。
谷歌在早期大量投资搜索基础设施,那时候搜索市场还不成熟。可它坚持下来了,现在搜索是它的核心业务。
OpenAI现在做的事跟这些公司类似。它在赌AI市场会爆发,它提前布局算力,等市场起来了它就能占据主导地位。
可风险也很明显。要是市场没有像它预期的那样爆发,这些芯片就是沉没成本。它背上的债务会压垮它。
山姆·阿尔特曼的牌桌上,一边是"十年混乱",另一边是"理想国"。他选择了赌一把。
当一家年亏损数十亿的公司开始订购相当于20座核反应堆能源的算力时,它究竟是在透支未来,还是在购买通往未来的唯一门票?
现在还没人知道答案。可这场赌局已经开始了,筹码已经押上了。接下来就看市场会不会按OpenAI的剧本发展。
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