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,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,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,你敢去大陆,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
我问你个问题,你见过有人拿着能躺平一辈子的股票,转头跑去造芯片的吗?

张汝京干了。他是真干,不是嘴上爱国那种。2000年那会,他刚卖掉世大集成,台积电给了他一大堆股票,按当时市值算,随便兑现一点都够几辈子花。结果台积电董事长一句话——你要去大陆,这些股票就拿不到。换别人可能还犹豫几天,他直接说,不要就不要。真说出来那句的时候,他脑子里装的不是钱,是大陆连条像样晶圆线都没有的画面。
我查了下,当时大陆90%以上的芯片靠进口,连一条完整的生产线都得靠外援。1995年他回国演讲时看到这种情况,心里就已经有了念头。后来他真把这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。带着300多个工程师跑去上海,徐匡迪亲自陪他选地,定下张江那块地。当时国外设备封锁,他就四处收二手机,一步步拼出三条8寸线。这不是创业,这是拼命。

但命运没放过他。2009年,台积电告中芯国际侵权,赔了2亿美元,还得把10%的股份让出去。换个普通人早就心凉了。他呢?主动辞职。那年他61岁。外界都以为他要退休,结果五年后,他又创办了新昇半导体,专攻300毫米大硅片。那玩意之前全靠进口,结果他三年干出来了,通过客户认证,直接补上国内空白。
我看他后来的履历都像打怪升级。70岁又去搞芯恩集成,做中国第一个协同式集成制造项目。8寸芯片量产,良率90%。74岁还去积塔半导体办学院,教人做芯片。现在行业里一堆CEO、CTO,都是他带出来的徒弟。
展开全文

有意思的是,20年后,中芯国际14nm芯片量产,良率95%。放眼全球能做到这工艺的企业,不到10家。那一年,刚好是他当年放弃股票后的第二十年。很多人说那是他一生的回报,但我觉得他根本不是为了回报干的。他那股劲,更像是看不得国家在科技上被卡脖子。
我有时候在想,这种人脑子里到底是啥逻辑。是理想?是愤气?还是那种骨子里的倔?他要真想安稳,台积电那堆股票足够他坐头等舱环游世界到老。但他偏不,他宁愿跑去造芯片,跟封锁、禁运、官司打交道。一个人能拿什么抵抗这种风险?只能拿信念。
也不是我煽情,真查下数据就知道。2023年大陆芯片自给率大概只有35%,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是到2025年提高到70%。这差距靠谁填?靠这一批像他那样不算账的人。中芯国际、华虹、新昇这些企业,现在撑起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底子,不是新闻热度。

你可能觉得这故事太理想化,但他确实干成了。你看现在国产手机、汽车芯片,大半来自中芯或者他参与创办的厂。20年前谁敢想这事?那时候全球都说大陆造不出高端芯片。可偏偏就是有个人不信邪。
有时候我觉得,技术封锁这种事,外部压力是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愿意在最难的地方扎根。钱能砸出厂房,砸不出信念。张汝京那句“不要就不要背后其实是另一个意思:有的路,得有人去趟。

你看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投身半导体行业,很多人也是被这股劲点燃的。可话又说回来,这股劲能不能传下去,还得看环境给不给他们机会。理想要有人接得住,不然火再亮也会灭。
你说,要是当年他真留下了那些股票,大陆的芯片,会不会还得再等十年?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