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核电参股聚变能源公司
文章正文

在能源转型与科技创新的浪潮中,中国核电的一则战略布局引发行业高度关注——其宣布参股国内聚变能源领域前沿企业,标志着传统核能巨头正式切入“人造太阳”赛道,为清洁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注入新动能。这一动作不仅体现了央企在能源革命中的前瞻性,更折射出中国在全球聚变技术研发竞争中的加速突围。
聚变能源:人类能源的“终极梦想”

聚变能源被誉为“人造太阳”,其原理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,通过氢同位素(如氘和氚)在超高温高压下聚合生成氦,释放出巨大能量。与核裂变相比,聚变具有燃料储量近乎无限、无长期放射性废料、安全性高等优势,被国际能源署视为“解决气候危机与能源安全的核心技术”。然而,聚变反应需突破1亿摄氏度以上高温、持续约束等离子体等世界级难题,全球科研机构已投入数十年攻关,但商业化仍面临技术、成本与工程化挑战。
中国核电入局:技术协同与战略卡位
此次中国核电参股的聚变能源公司,是国内少数具备全链条研发能力的创新主体,其团队核心成员多来自国家级科研院所,在高温超导磁体、等离子体控制等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。中国核电的加入,被视为传统核能企业与新兴技术力量的“双向奔赴”:
展开全文
一方面,中国核电在核电站建设、安全运维、辐射防护等领域的经验,可为聚变装置的工程化落地提供关键支撑;另一方面,聚变技术的前沿探索将反哺其现有核能业务,例如通过聚变中子源技术优化裂变堆材料研发,或为第四代核能系统(如熔盐堆)提供理论支持。
业内专家指出,此举亦是中国核电应对能源转型的主动选择。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推进,传统核电需向更清洁、更高效的方向升级,而聚变能源的商业化前景虽遥远,但提前布局可抢占技术制高点,避免在下一代能源竞争中“掉队”。
全球竞速下的中国答卷
当前,聚变能源已进入“政府+企业+资本”协同推进的新阶段。国际上,美国CFS公司、英国Tokamak Energy等初创企业加速融资,欧洲ITER项目(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)计划2025年启动氘氚实验;国内,除中国核电外,中核集团、中广核等央企亦通过不同形式参与聚变研发,民营资本也开始涌入这一赛道。
中国核电的参股,进一步凸显了“举国体制+市场机制”的独特优势。国家层面,聚变能被纳入《“十四五”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》;企业层面,央企的资本与资源整合能力,可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。据透露,此次合作将聚焦聚变堆关键部件研发、示范装置建设等环节,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聚变点火持续时长突破,为后续商用堆设计奠定基础。
挑战与展望:从“追赶”到“领跑”
尽管前景广阔,聚变能源的商业化仍需跨越“死亡之谷”。技术上,如何降低超导磁体成本、提高等离子体约束效率仍是核心难题;经济性上,初期投资或达千亿级,需探索政府引导基金、社会资本、国际合作等多元融资模式。此外,公众对核技术的认知与接受度,也将影响聚变能的推广进程。
但可以预见的是,中国核电的入局将加速聚变技术的迭代周期。随着更多资源向这一领域汇聚,中国有望在聚变能赛道实现从“参与者”到“规则制定者”的转变,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东方智慧。

评论